先生曰『良知即是《易》「其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
先生曰:『良知即是《易》,「其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惟变所适」 3 。此知如何捉摸得?见得透时便是圣人。』 语见“或问禘(大祭)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论语·八佾》) 见第47条注2。 语见《周易·系辞下》。阳明又说:“这个道理是至简至易的,也是至精至微的。孔子说‘如果看我的手掌’。人对自己的手掌什么时候看不
先生曰:『良知即是《易》,「其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惟变所适」 3 。此知如何捉摸得?见得透时便是圣人。』
语见“或问禘(大祭)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论语·八佾》)
见第47条注2。
语见《周易·系辞下》。阳明又说:“这个道理是至简至易的,也是至精至微的。孔子说‘如果看我的手掌’。人对自己的手掌什么时候看不到呢?但问他手掌中有多少纹理,却又不知道。这就像我所说的‘良知’二字,一讲便明白的,谁不知道。如果要真切见得这个良知,却又有谁见得?”
问:“这良知恐怕是没有方所和形状的,最难捉摸。”
阳明说:“良知就是《周易》所说的‘其为道也多次迁移,变动不居,周流卦之六位,上下无常,刚柔相济,不能奉为典要,惟变是从’。这良知怎么能够捉摸到呢?把良知看得透彻的时候便是圣人了。”
《传习录拾遗》
本篇导读
延伸阅读:
- 民望民心忌克对人猜忌而刻薄分画部署调配适足以为吾奉正好足够让[图]
- 这首词上片写秋景下片写思念远人一、二两句写出荷花凋残的时候人[图]
- 贾文元即贾昌朝( — )字子明开封(今属河南)人官[图]
- 为为君留楚为邹忌留田忌于楚国不让他返回齐国君即邹忌[图]
- . 今有人于此义不入危城、不处军旅、不以天下大利易其胫一[图]
- 又旋拂轻容写洛神[]须知浅笑是深颦十分天与可怜春掩抑薄寒施软[图]
- 此诗背后还有一段千古佳话朱庆馀曾得到张籍的赏识而张籍又乐于提[图]
- .君子之容舒迟见所尊者齐遬 足容重手容恭目容端口容止声容[图]
- 然秀之徒众往往讥南宗祖师不识一字有何所长?秀曰他得无师之智深[图]
- 先生曰『良知即是《易》「其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图]